|
|||||
|
|||||
|
在馬里南部的布古尼地區,一座由中國電建承建的鋰礦項目正在重塑人們對傳統礦業的認知。這不僅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成果,更是中馬兩國攜手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見證。 從精準治水到生態修復,從資源循環到社區共建,古拉米納鋰礦項目部以實際行動,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海外扎根、結果。 智能治水,守護“生命之源” 古拉米納鋰礦項目位于馬里南部布古尼地區的鋰礦床上,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既是周邊植被涵養和河流補給的重要支撐,也直接關系到當地居民的飲水安全。早在勘探時期,就有村民擔心礦區會對周邊河流和土壤造成污染。為打消大家的顧慮,開工伊始,項目就向當地居民許下“綠色誓言”。 深知“水是生態之基”,項目部始終將水資源保護置于綠色礦山建設的核心,構建了一套集監測、處理和回用于一體的智能水管理體系,切實將環保承諾轉化為守護一方清水的實際行動。 “我們的廢水凈化系統就像是礦山的‘腎臟’,能有效凈化排水中的有害物質,高效去除污染物,確保排放或回用的水質達標。”項目技術負責人指著控制平臺介紹道。該平臺是項目部重點部署的廢水凈化系統的中樞,可智能調節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酰胺等藥劑的投加量,高效清除水中的懸浮物與重金屬離子,使處理后的水質不僅符合馬里標準,更達到歐盟環保要求。同時,凈化后的水體還被用于礦區降塵、設備冷卻與綠化灌溉,形成“處理—回用—減排”的閉環系統,真正實現了水資源“零污染”和高效利用的雙重目標。 “以前我們村子旁的小河在旱季常常變得又渾又少,大家打水都要跑很遠。”古拉米納村民阿索說,“現在礦區建了凈水系統,排出來的水又清又干凈,不僅沒污染河流,還能灌溉、飲用。我們都覺得礦山真的在為環境著想。” 另一位村民阿米娜則指著河邊剛長出的青草笑著說:“過去這里的草枯黃了幾年,如今又變綠了。孩子們都能在河邊玩水,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村長巴卡里也感慨道:“這個項目不僅挖礦,更懂得保護我們的水源。中國企業信守承諾,做到了綠色發展,我們打心眼里感謝。” 綠色發展,重塑盎然生機 2024年7月4日,古拉米納鋰礦項目部迎來了一個特別的日子——義務植樹活動日。早晨七點,太陽剛露出地平線,項目職工和當地居民就肩并肩地揮鍬、培土、澆水,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 “我們種下的不只是樹,更是希望。”青年員工樊喆說著,用手輕輕拍實樹苗周圍的土。當天,他們在礦區及周邊道路兩側共種下700余株本地樹種。幾個月后,這些樹苗在赤道陽光下拔節生長,如同項目的綠色誓言在土地上生根發芽。 除了綠化,礦區的“綠色細節”也無處不在。設備維修區鋪設了高強度耐油橡膠墊層,每次檢修后,專人負責清洗與更換,防止機油滲入土壤。運輸道路設置了沉砂池和雨水收集溝,以防暴雨帶走泥漿污染河流。項目部還建立了廢油回收中心,所有油桶統一編號、登記、儲存,再由專業公司集中回收處理。 礦業開發不可避免會改變地貌。為此,古拉米納鋰礦項目部制定了“邊建設、邊修復”的方針。在采坑邊坡上,工人們鋪設植物纖維網,播撒草籽;在廢石場周邊,建起了防塵林帶。雨季來臨前,技術組還對礦庫坡面進行了加固,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道。 與此同時,項目部還推動“綠色創新”。通過將部分廢石粉碎后再利用于道路鋪設、建筑填方,不僅減少棄料堆放,還節省了約15%的施工成本。采礦產生的余熱被用于生活熱水系統,實現了能源的循環利用。 “以前我們只講施工進度,現在更多考慮‘留下什么’。”項目負責人常常這樣提醒團隊。正是這種理念的轉變,讓礦區在建設的同時,也孕育出新的生機。 2024年,項目部向古拉米納小學捐贈了一批學習用品,桌椅、書本、文具等物資成為傳遞中馬友誼與希望的橋梁。校長穆罕默德表示:“這些用品不僅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條件,更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溫暖。” 在社區合作方面,項目部堅持“在地用人、技能共享”原則。為推動管理融合,項目部還創新實施“交叉管理”模式,聘用外籍員工擔任管理職務。馬里人事主管瑪瑪杜就是其中一員。 為了彌合語言和文化差異,瑪瑪杜也在工作中做著自己的努力,嘗試通過推動各種機制建設促進雙方的交流合作。“我們公司的‘屬地化管理’就是一個好辦法,也就是讓馬里人參與到更關鍵、更重要的位置。我們會對馬里工作人員進行集體培訓,包括中文語言培訓、技能培訓、安全知識培訓等等。此外,每個中國師傅會帶幾個馬里員工,慢慢地,一個一個地去教他們。”瑪瑪杜介紹道。 目前,已有150多名馬籍員工加入項目團隊,其中不少人成為技術骨干。馬里青年哈馬杜從普通工人到獨立操作員,僅用半年時間。“以前我只是挖土,現在我能操作鉆機、維護設備。工資足足翻了一倍!中國老師對我很嚴格,但我知道那是希望我進步。”哈馬杜笑著說。 理念交融,同筑可持續發展之路 古拉米納鋰礦項目的綠色實踐,是中國傳統礦業高質量參與國際合作的生動寫照。通過智能治水、生態修復、資源循環和社區共建,項目部不僅實現了“安全、優質、高效”的工程目標,更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入海外運營的全過程。 “如果一個馬里家庭里有一個人在中國企業有穩定的收入,那么幾年以后,他家里的經濟條件等方面都會有一定改善。”在多年的努力下,瑪瑪杜見證了合作為馬里人民帶來的福祉,也看到了馬里各界在發展觀念上的轉變。“我覺得經過這么多年跟中國企業接觸,馬里從民間到政府都更加懂得怎么去利用好當地資源以及進行可持續發展,現在他們更愿意中國企業來投資建設。” 如今,礦區四周草木蔥蘢,礦石開采井然有序。傍晚時分,夕陽映照著廠區,一批批鋰礦石從傳送帶緩緩送入倉儲區,幾名馬里工人與中方同事并肩忙碌。“我們很自豪能將中國技術經驗引入馬里,為地區綠色發展作出貢獻。”項目負責人李云玉表示。 周末的社區足球賽已成為傳統,中馬員工與當地居民同場競技。比賽結束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討論的不僅有足球,還有技術、家庭和夢想。正是在這種日常的交流中,“一帶一路”的故事變得真實可感。 曾經荒蕪的礦坑,如今綠意盎然;曾經陌生的土地,如今充滿友誼與希望。這里不僅孕育著鋰礦資源,更孕育著一座連接未來的“綠色礦山”。 馬里礦業部長阿馬杜·凱塔在視察項目后表示,中國在能源領域發展迅速,并利用技術、產能等方面的優勢對全球能源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馬里正在努力實現經濟多元化,中國在相關領域尤其是低碳環保方面的發展經驗令馬方受益匪淺。希望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中國的新能源技術能更好地幫助馬里及其他非洲國家實現綠色轉型、綠色發展。 從技術輸出到理念共享,從工程建設到民心相通,中國電建用行動證明:綠色發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是國家與民眾的共贏。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廣闊舞臺上,這樣的故事正在不斷延續,而古拉米納鋰礦項目,正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章。 |
|||||
|
【打印】
【關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