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深秋時節,色彩斑斕。九曲黃河,奔涌向海,猶如一條蜿蜒玲瓏的玉帶,鋪展在廣闊的齊魯大地。由電建核電公司建設的大唐鄆城630℃超超臨界二次再熱國家電力示范項目與浩蕩長河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秋日里的壯闊金色畫卷。 雖然天氣已是寒意漸濃,但是在大唐鄆城項目1號機組鍋爐內,空氣卻有些滾燙,一把把焊槍噴吐著耀眼的焰光,火花在鋼鐵間跳躍飛濺,如流星墜落的光雨。焊弧閃爍間,金屬熔化、凝結,焊縫如銀蛇般蜿蜒成形。焊工們全神貫注,面罩后的目光專注如炬,汗水沿著額角滑入衣領。風從高空腳手架掠過,帶著灼熱的金屬味——這,是世界首臺630℃超超臨界機組建設現場最熾烈的心跳。 大唐鄆城項目是國家級煤電示范項目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項目以“再熱汽溫達630℃”和“發電熱效率突破50%”為示范點,是世界首臺壓力最高、溫度最高、效率最高、煤耗最低的單軸百萬千瓦級二次再熱機組,代表著世界火電技術的最高水平。而能承受如此高溫的關鍵材料,正是我國自主研發的G115鋼。這種高端馬氏體耐熱鋼被廣泛應用于主蒸汽管道、再熱管系及高溫閥門等核心部位,是機組實現高溫、高效、低碳運行的“鋼鐵基因”。而承擔G115鋼現場焊接任務的電建核電公司的建設者們,正肩負著一項沒有先例、沒有標準可循的世界級挑戰。 時間回溯到7月1日清晨,雨絲輕灑在項目的鋼架之間,水洼中倒映著高聳的鍋爐結構,空氣中彌漫著略帶金屬味的熱流,伴隨著“滋滋”的電弧聲,電建核電公司的焊工們緩慢而堅定地引燃焊槍,一道道明亮的弧光隨即點亮了G115鋼的管口,也點亮了我國高端耐熱鋼自主攻堅應用的第一束曙光。那是項目現場首道G115焊口成功焊接的日子,標志著G115焊接工作全面鋪開。那一刻,焊花亮起,點燃了項目全體建設者的信心和斗志。 可伴隨著焊接范圍的逐步擴大,困難也隨之而來——不同于焊接試驗室中恒溫恒濕的環境,現場的工況更加復雜:高空作業空間狹窄、焊接操作困難,焊接視野受限,焊槍搖擺難以精準控制,首批焊口的檢測結果并不理想。 “這是我們必須要邁過去的一道坎。”公司鄆城項目經理楊世澤在一次深夜的協調會上這樣說,“世界首臺機組的焊口,不僅代表著工程質量,它更代表著中國制造的底氣。再難,我們也要把這件事干成。” 很快,公司總部與項目技術人員及一線焊工進行聯手攻關,連續數周在焊接間反復試驗、驗證、調整參數。通過精準控制層間溫度、優化送絲速度與熱輸入,他們最終成功實現了現場焊縫與試驗焊縫的完全一致,為后續批量焊接提供了成熟經驗。 G115鋼焊接的難度,不僅在“焊得上”,更在“焊得穩”。它對溫度和時間的要求幾乎苛刻——熱得太快會裂,冷得太慢會脆。為此,電建核電公司的攻關團隊在多年焊接工藝科研基礎上,創新應用了“GTAW+TIPTIG”的復合焊接工藝。簡單來說,就是讓焊絲在送入的同時微微抖動,把熔池里的金屬充分攪勻,讓焊縫更密、更實、更亮。那些看似柔和的焊弧,其實在以微米級的精度塑造鋼鐵的筋骨。 進入10月,項目施工全面進入高峰期。焊花與燈光交織,晝夜鏖戰的場景在現場隨處可見。為保障焊接任務如期完成,項目部依托“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兩保一提升”勞動競賽,成立了“G115焊接青年突擊隊”。這是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隊伍,他們以“讓焊花照亮國產化之路”為口號,發揚“白加黑、五加二”的拼搏精神,日夜堅守在焊接一線。有人在近五個小時的高溫中,只喝兩口水不舍得摘下面罩;有人整夜蹲守探傷檢測;有人反復核對記錄焊接數據,只為確保每一處金屬結合都完美無瑕。 “我知道這活兒有多難,”一位年輕焊工抬起頭,護目鏡下的臉被焊光映得通紅,“可每次焊完一道口,我都覺得自己不是在焊鋼,是在給國家造心臟。” 如今,G115鋼的焊接工作已進入全面收官階段,目前完成量已達總進度的80%,預計將于年底全面完工。每一道焊縫,都是公司科研成果向工程應用跨越的印記;每一次成功,都是中國制造攀登世界高峰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 當前,項目已完成多個關鍵節點,工程進度穩步推進,預計年底投產發電。項目建成后,標志著我國在高端耐熱鋼材料領域實現了從研發、制造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自主化,打破了長期以來國際馬氏體鋼技術壁壘。這一成果不僅為中國能源建設寫下新的篇章,也為世界清潔高效發電提供了“中國方案”。未來,該機組年發電量達100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10萬余噸,減少碳排26.7萬噸——這些數字背后,閃耀著無數建設者的堅守與奉獻。 如今,一座“安全優質、高效環保、指標先進、競爭力強”的現代化電廠雄姿已經顯現。在大唐鄆城示范項目,焊花仍在飛濺,熱浪依舊翻騰。在建設世界首臺的艱難征程上,這支響當當的“核電鐵軍”正以堅韌與創新,焊接出一條通向能源強國的鋼鐵長路,鑄就中國能源裝備的新高度,點亮全球清潔煤電的新航標。 大唐鄆城項目組織開展勞動競賽 |
|||||
|
【打印】
【關閉】
|
|||||
|
|

